原标题:"好的古诗词推荐及理由"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1.推荐古诗以及推荐理由推荐古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展开推荐古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花摇情满江树。
推荐理由: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
2.推荐好的古诗及理由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望采纳
3.好古诗的推荐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推荐你喜欢的古诗词,并说出理由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好吧,其实我是喜欢这篇《滕王阁序》。不用多说,就是那种天地辽阔、人物渺小的怅然,那种化动为静、景物和谐的安详,那种孤独,那种希望……感染了我。
其实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是很不错的山水诗,多了很多豪气,有“意”在其中。
5.推荐好的古诗及理由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望采纳。
6.好诗推荐和推荐理由,快读水上月华的诗歌《光影里的妈妈》 一、 “嚓”的一声,娘划着了火柴 红彤彤的火光里 春天来了,一株株挑花,映着娘的脸庞,红润,晶莹 娘是姥姥最大的女儿 娘自小懂事 娘用连她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小手 照顾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和妹妹 村学里的铃声,不属于娘 庄稼地,是娘的私塾 在那里 姥爷一把手一把手地 教娘怎样阅读泥土和天空的表情 怎样背诵24节气,怎样和庄稼进行对话 火苗跳了一下。
春天,扑棱着翅膀,转眼就飞走了 娘的火柴,矮了一截 2010年12月22日下午,打开好心情现代诗歌编辑后台,开始审稿。也许作为编辑都有同样的感受,一两个小时下来没有审到可以推荐的稿子都会有一种失落感,疲惫感。
而当打开水上月华的这首《光影里的妈妈》顿觉眼前一亮,第一个场景的第一小节第一个字,一个“擦”字就点亮了整首诗歌,母亲勤劳、善良、朴素的形象就真真的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面前,一位朴实、典型的东方母亲。“红彤彤的火光、一株株挑花、娘的脸庞”意象丰润而饱满,一下子就打开了视觉,牵引这读者不得不沉入诗人细密的文思,自然地阅读下去。
接下来的两节用叙事的口吻描述了母亲小时候的状况,仿佛可以看见一个生长在农村里贫困人家的,懂事、聪慧的小姑娘迎面走来,那么可爱,却又是那么的无奈。结句“火苗跳了一下。
春天,扑棱着翅膀,转眼就飞走了,娘的火柴,矮了一截”。青春一闪而过,就像火苗跳了一下转眼即逝,火柴矮了一截,母亲也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
诗句灵动婉转,跳跃感强烈,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沉思。 二、 媒人围着两座村庄跑了三个来回 爹的毛驴,便把娘接回了家 早晨的太阳是娘下地的锄头,晚上的月亮是娘归来的钉耙 田间的小路,像一条缰绳 爹牵着骡子,骡子拉着拖车 拖车上载着一样一样的农具,农具上坐着弟弟和我 知了的叫声,喊黄了六月的麦浪 一层层落叶,漂白了九月的蝉鸣 院子里,石榴熟了,香气飘起来了 娘指着一树的石榴,说最大的那枚就是我 酸甜甜的石榴籽 还没到娘的嘴边 一行雁阵,钻进唐诗里去了 几缕月光,爬上了娘的鬓角 火苗颤了一下,娘用火柴点亮了红蜡烛 这第二个场景诗人浓墨重彩地给读者展示了母亲出嫁,出嫁后的生活。
质朴而真实,深深地融入了诗人对母亲的爱、心疼和尊敬。“拖车上载着一样一样的农具,农具上坐着弟弟和我”,可见诗人的童年也是清苦的,而读者看见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这些和贫富无关。
“知了的叫声,喊黄了六月的麦浪,一层层落叶,漂白了九月的蝉鸣”,母亲的生活就如这自然界的虫鸣蛙叫,日升月落一样,过着简单、朴素又平凡的每一天。“院子里,石榴熟了,香气飘起来了;娘指着一树的石榴,说最大的那枚就是我”,仿佛走进了石榴飘香的院子,看见了母亲眼里的孩子,母亲对孩子说着话,那种爱是安详的。
如今想起来也是幸福的,锥心的,让人落泪的。“几缕月光,爬上了娘的鬓角;火苗颤了一下,娘用火柴点亮了红蜡烛”,白发爬上了母亲的鬓角,母亲也不再年轻。
只在火苗颤了一下的时候,那么快,也只有一个拳拳赤子的孝心才会把母亲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三、 一场暴雪覆盖了月光。
这是来自燕山的雪啊 它要大过李白的诗句 娘说:来,山子,围上围脖,别冻着 我正在写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娘的手,在我的肩上递了三下 一颗硕大的烛泪,滚在了纸上。那诗笺上的雪,说化就化了 娘说:山子,过年了,你看今年的烛火多旺啊! 我的心猛地一震 娘不知道,她的山子,最怕的,就是过年时,经娘点亮的烛火…… 这第三个场景表现的空间宏大,一个小名叫山子的诗人在一个大雪的夜晚,在灯下写诗,写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他想起了燕山,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每当下雪时,天气变化时母亲说过的关切的话语,那一声声嘤嘤的嘱咐仿佛就在耳边,诗人落泪了,那诗行里的雪说化就化了。山子是母亲的烛火是母亲的温暖更是母亲的希望,而母亲更是一个儿子,一个诗人心头的一座山。
通篇读来,文笔娴熟有力,故事情节强烈感人肺腑。文思巧妙,诗句温婉灵动,纯纯的诗情和意境。
对母亲的爱、想念、感恩之心溢于言表。直触读者灵魂的文字,读来是一种享受,也是一次触动和鞭策。
一首好诗歌是那么自然而然地流淌在诗人的笔端,不造作不刻意,真实而感人。真情实感,也是这首诗歌成功的关键。
写作技法固然重要,那也不过是给诗歌修饰而已。没有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诗歌,只有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诗歌;没有任何一首好诗歌是空想出来的。
在喜悦、痛苦甚至灾难面前,只有善良的眼睛,干净的灵魂才可以看见诗歌居住的地方。
以上好的古诗词推荐及理由的内容,由互汇语录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