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如何进行对比阅读(古诗词对比鉴赏技巧)

2022-04-02 21:32:14

原标题:"古诗词如何进行对比阅读(古诗词对比鉴赏技巧)"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1.古诗词对比鉴赏技巧

一.鉴赏内容: 1、作者:身份 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 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 主观感受 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 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 通过什么手法 抒发什么情感 。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三、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2.诗歌比较阅读从哪些方面入手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

3.古诗文对比阅读

西江月

司马光

宝簪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不定.

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夜明人静.相间怎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阳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4.中外诗歌要怎么对比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

5.如何做诗词的比较赏析

1.比较写作背景2.运用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3.思想感情上的不同4.“意象”的比较5.你觉得好的地方、有什么区别-----------------------------------------------------《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的比较赏析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

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

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沁园春 雪》赏析 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本词上下两。

古诗词如何进行对比阅读

以上古诗词如何进行对比阅读(古诗词对比鉴赏技巧)的内容,由互汇语录网搜集整理分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