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关于茶宴与茶食的历史典故介绍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关于茶宴与茶食的历史典故介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用到典故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你还记得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宴与茶食的历史典故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茶宴
最早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轻诋篇》:“褚太傅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
茶宴形式多样,有以茶代酒,花间竹下赏花清饮的(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有庆贺新茶初采,品比贡茶,在两州边境举办的品茶歌舞宴(白居易《夜间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有禅林参禅讲经招待宾客的大型茶宴(径山茶宴、喇嘛寺茶会);有皇帝与重臣共品贡茶的茶宴等……。
茶宴
食品与酒宴亦有区别,主要是较清淡的面食与果品,统称茶食。前引《世说》中所提的“粽”即是糯米作的一种茶食,也即是《大金国志》中所提到的茶食——蜜糕。
关于茶食的最好记述见日本的《禅林小歌》,书中在介绍源自中国的唐式茶会时写到:“端上水晶包子(葛粉做)、驴肠羹(似驴肠)、水精红羹、鳖羹(状似)、猪羹(形似猪肝)、甫美羹、寸金羹(因金色寸方得名)、白鱼羹(白色、似白鱼)、骨头羹、都芦羹等羹汤类;乳饼(小麦饼、形似乳房)、茶麻饼、馒头、卷饼、温饼等饼类及馄饨、螺结、柳叶面、相皮面、经带面、打面、素面、韭叶面、冷面等。”
客人们更相“诬之”(互劝意)。随后用高缘果盒盛装龙眼、荔枝、榛子、苹果、胡桃、榧子、松子、枣杏、栗柿、温州桔、薯等。由于是禅林,上列食品均为素食。在一般人的茶食中,也有荤菜,如陆游独好鸭脚,在《听雪为客置茶果》中写到:“不饤栗和梨,犹能烹鸭脚。”
茶宴初出现时,是士大夫们标榜俭朴,作为酒宴的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演变得铺张、奢华。从茶宴的记录上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甚少系缚,自由、快乐,茶宴上有一种勃勃向上之气。
自从陆羽提倡茶四修身养性之物,精行检德之人所为后,茶走入淡泊宁静之路,茶宴在中原大地开始走下坡路。对茶宴极为推崇的白居易在其后来所作的《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之后注:“尝羡吴兴每春茶山之游,泊入太湖,羡意减矣。”
可见,此时茶宴已失去了往日的昌盛。到了明代,文人们更认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尽矣”;“饮茶最忌荤肴杂陈”;“饮茶以客少为贵……五六(人)日泛,七八(人)日施”。这种把茶宴看作施茶,以及冲泡茶的出现,使茶宴完全消失。
茶宴的出现,刺激了茶食的发展。茶宴消失后,茶食则传入民间。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地的茶馆里,茶食不但品种多而精美,且各地自有特色。除茶馆外,茶食在民间习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在云南昭通地区的绥江,请客人吃点心,他们称之为“摆茶”。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些(一般是十几抬)自制的点心,称之为“茶礼”。无论是“摆茶”的点心还是“茶礼”的点心,都称之为“茶食”,其中有一种当地人称之为“果果”,其制作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黄豆、花生、芋头、果药等,放阴凉干燥处阴干,再用“油砂”炒酥,再给它穿上蜂蜜、砂糖、猪油、芝麻等的外衣。
除果果外,茶食中还有“苕丝”、“玉兰丝”、“油酥米花糖”、“瓜片”、“片糖”、“甜酒耙”等。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到:“礼失求诸野,今求之夷矣。”
他所说的夷即指当时的南中,今天的云南。可见云南在明代保存了很多中原已失的茶俗。今天的绥江茶食可能就是真正的古风,从中可以看到云南化的中原茶食风俗。
茶宴典故
径山茶宴:禅茶交融的典范
径山茶宴诞生于杭州径山万寿禅寺,始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已有 1200 余年历史,是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唐代,佛教盛行,坐禅修行时需保持清醒,茶能提神醒脑,契合这一需求,饮茶习俗在佛门普及。茶圣陆羽在寺院长大,隐居寺院附近写出世界首部茶书《茶经》,推动了茶文化发展。当时,茶宴、茶礼主要在上层社会和禅林僧侣间流行。径山寺作为佛教禅宗临济宗著名寺院,茶宴独具特色。其茶宴有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 10 多道程序 。举办时,众佛门弟子围坐 “茶堂”,依顺序和教仪,住持先冲点 “佛茶” 示敬,寺僧依次向宾客 “献茶”。宾客接茶后,先闻香、观色,再品味。茶过三巡,开始评茶香、茶色,赞主人品行,最后论佛诵经、谈事叙谊。宾主或师徒还以 “参话头” 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频现。宋元时期,中日禅僧往来频繁,径山茶宴东传日本。日本高僧千光荣西二度入宋求法,获径山寺大汤茶会礼遇,归国时带去茶叶、茶籽、植茶制茶技术及饮茶礼法,著《吃茶养生记》,被尊为日本 “茶圣”。日本曹洞宗开山祖希玄道元入宋求法时也曾登临径山,回国后依据径山茶宴礼法制定一系列清规戒律,对日本茶道礼法影响深远。18 世纪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 1259 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为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 。
清代宫廷茶宴:君臣雅集的盛会
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每岁正月会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以饮茶为主的宴席 —— 茶宴 。这一茶宴所饮并非普通茶茗,而是以梅花瓣、佛手片、松籽仁烹制成的 “三清茶” 。茶宴的意义不仅在于饮茶,更重要的是君臣赋诗联句。在茶香氛围中,君臣一同吟诗作对,既能联络君臣感情,营造和谐融洽的朝堂氛围,又能让众人在诗词创作中养生颐情,展现文化素养,乾、嘉、道三朝共举办了六十余次,成为宫廷文化的独特景观。
茶食名称的由来
“茶食” 一词历史久远,《大金国志婚姻》记载:“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 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土风录》也提到:“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门,以酒撰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北辕录》云:“金国宴南使,未行酒,先设茶筵,进茶一盏,谓之茶食 。” 可见,早期茶食多指喝茶时搭配的糕饼点心类食物。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中提到:“茶食是喝茶时所吃的,与小食不同,大软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则明系蜜饯之类了。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是后来早已混同了 。” 在中国人观念里,茶食常指点心 。
江南茶食的发展
江南人将喝茶称为 “吃茶”,因为喝茶时必有茶食相配,茶与茶食宛如一对双胞胎,深受茶客喜爱与讲究 。以湖州为例,品茶吃茶食是传承已久的习惯 。当地有许多著名茶食,如玫瑰酥糖、牛皮糖、椒盐桃片、桔红糕、姑嫂饼等 。其中玫瑰酥糖、椒盐桃片、牛皮糖被称为传统茶食 “三珍”,加上现代开发的合桃糕,构成 “茶食四珍” 。玫瑰酥糖制作精巧,白的部分是薄如纸的麦芽糖浆裹着米面粉,中间灰色是拌了黑芝麻粉,心子是玫瑰加粉 。过去用粗草纸包外加红色纸条,如今用盒子加拎袋包装,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方便携带 。牛皮糖韧且晶亮,裹着白芝麻,盘成大铜钱状,吃时可解开扯断,口感滑润香甜,与茶汤相得益彰 。合桃糕是现代科技开发的休闲食品,有南枣、桂圆、阿胶等多种类别,因红枣、胡桃、桂圆肉、阿胶、黑芝麻等均为健身养颜良药,合桃糕不仅嚼劲十足,还极具营养价值 。清朝同治年初,江南丹徒县一位姓冷的`在苴镇开设冷春阳茶食号,带来镇扬风味茶食新品种及制作方法,一时间,苴镇茶食业兴盛,刘协太、王万春等茶食号相继开张 。
各商号竞争激烈,纷纷聘请名师,精心制作,使得茶食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质量攀升、花色翻新 。苴镇茶食属镇扬传统风味,主要有糕点、烘烤制品、油炸制品和糖制品四大类 。应时糕点众多,如印糕、潮糕、春节的红面糕、桂花蜜糕等 。制作精巧的花糕,将五颜六色糕芯镶嵌在糕内,蒸熟切片后,每片都有五彩花卉、山水或人物图案,既是美食又是艺术品,深受喜爱,也是馈赠佳品 。桂片糕制作技巧高超,选料精良,米粉用隔年糯米磨制,增加柔韧性,做出的糕体洁白绵薄,单片自然光下呈半透明状,具有绕指不裂的韧性和久存不燥的柔性 。其切工令人惊叹,过去手工刀切,师傅技艺精良,每条等长等重的糕切 243 刀,厚薄均匀,有的师傅甚至能在糕体下衬绸布,切完糕绸布毫发无损,吃起来香甜润糯 。苴镇脆饼也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小小脆饼有 18 层,酥而不焦,香甜酥脆,可与西亭脆饼媲美 。此外,苴镇的洗沙月饼,内芯豆沙精选赤豆洗出,加糖、油熬制并配以佐料,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苴镇产苏式沙洗月饼多次被评为南通市优质产品、江苏省供销系统评比第一名 。苴镇茶食还有油炸和熬铸品种,如炒米糖、花生糖、寸金糖等 。提到茶食文化,不得不提扬州,运河文明使扬州的茶食文化传承千年 。本世纪初,小镇上 “郭记茶食店” 生产的精美茶食名贯淮、宝两县,尤其是 “郭记方酥” 闻名遐迩 。“郭记茶食店” 店主人郭洪元秉承祖上技艺,生产方酥、大糕等享名产品 。烤制方酥时,所用炉具为传统烤饼炉,燃料用上等木炭,便于调节火焰大小控制炉温,烤制时间也需精准把握,如此严格要求成就了扬州茶食的美名 。